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高能所主站  |  中国科学院  |  English
 
 首 页  理论室概况 科研队伍 学术活动 人才培养 科研成果 访问须知 人才需求 下载专区 HETH-Forum CFHEP
 
  当前位置:首页>人才培养>毕业学生  
人才培养  
毕业学生
学生获奖
毕业学生
理论室毕业学生(1990-1999)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3-12-27  |  浏览:

论文名称 毕业生姓名 毕业年份 导师  学位
QCD求和规则研究胶球和混杂态 张爱林 1999 黄涛 博士
二维空间Levinson  定理的新进展 董世海 1999 马中骐 博士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的J/ψ压低与GCP事例产生器 姚晓霞 1999 赵维勤 博士
双重子结构 袁秀青 1999 张宗烨 博士
B介子弱衰变及CP破坏研究 杨茂志 1998 杜东生 博士
B味物理的唯象研究 杨亚东 1998 杜东生 博士
微扰量子色动力学应用到遍举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曹俊 1998 黄涛 博士
重味强子的动力学性质和弱衰变强子矩阵元的研究 李作宏 1998 黄涛 博士
原子核内夸克--胶子分布和QCD非微扰效应研究 杨建军 1998 厉光烈 博士
分子振动与代数方法 侯喜文 1998 马中骐 博士
B--S方框架下胶球和混杂态的研究 崔建营 1998 吴济民 博士
重子-重子自旋轨道偶合力和奇异双重子态的研究 杨树 1998 余友文;沈彭年 博士
η介子在原子核上的产生反应研究 俞涛 1998 姜焕清 博士
B介子弱衰变的研究 郭立波 1997 杜东生 博士
重子结构的手征夸克模型 陈洪 1997 张宗烨 博士
介子形状因子中的横向动量效应和Sudakov效应 曹福广 1996 黄涛 博士
核力的手征夸克模型 戴连荣 1996 余友文 博士
小X区夸克和胶子的分布的研究 薛大力 1996 张宗烨;厉光烈 博士
重强子手征扰论及其应用 张大新 1995 杜东生 博士
1+1维O(3)σ模型中Sphaleron解及其导致的费米子数破坏的研究 殷育东 1995 黄涛 博士
在J/ψ衰变中研究ζ(2230)粒子 金山 1995 黄涛 博士
重味介子弱衰变中的强子矩阵元的研究 罗传望 1995 黄涛 博士
组分夸克模型中的自旋一轨道藕合力研究 张建华 1995 余友文 博士
重夸克有效理论及其应用 刘纯 1994 杜东生 博士
B介子弱衰变中CP破坏效应的研究 刑志忠 1993 杜东生 博士
粒子分辨的判别分析法研究及在τ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姜志进 1993 黄涛 博士
QCD真空凝聚和强子结构 卞建国 1992 黄涛 博士
自发破缺机制与Higgs粒子性质的研究 郑汉青 1991 胡宁 博士
对高能重离子砰撞的唯象研究 任江龙 1991 张宗烨 博士
非微扰QCD中手征对称性的自发破缺及强子结构的研究 郭新恒 1991 黄涛 博士
利用Light-cone Sum Rules计算重→轻介子弱衰变矩振元 张海东 1999 黄涛 硕士
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在FDC系统上的实现 常强 1999 王建雄 硕士
(qq)介子态与胶球态混合问题的研究 方建 1999 郁宏 硕士
球对称自引力玻色系统的研究 邓常学 1998 黄超光 硕士
核子上奇异介子光生和其相应的辐射俘获过程的QCD描述 卢明辉 1998 马维兴 硕士
J/ψ 衰变过程中产生ζ(2230) 和奇特态的研究 晁明 1997 沈齐兴 硕士
γγ→γγ,zo→γγγ过程 杨茂志 1995 周咸建 硕士
量子包络代数及其应用 金柏琪 1995 马中骐 硕士
J/ψ→γηc→γφφ,J/ψ→γρoρo中的自旋宇称分析 高军才 1995 毛成生 硕士
η-核相互作用和η介子产生反应 陈林 1994 姜焕清 硕士
关于τ的米切尔参数测量中辐射修正效应的计算 操海波 1994 吴济民 硕士
对J/ψ辐射衰变中产生的ι/η(1440)宽共振峰的矩分析 张霖 1994 郁宏 硕士
EMC效应和核遮蔽效应的统一描述 于明俭 1993 厉光烈;沈建平 硕士
e+e- →J/ψ→V+X→3P过程角分布螺旋度形式的研究 张吉龙 1992 沈齐兴 硕士
Yang-Baxter方程和量子包络代数 殷育东 1991 马中骐 硕士
格点λΦ4理论研究 王江华 1991 吴济民 硕士

附件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 京ICP备05002790号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乙院918-4 邮编:100049